人工冬眠合剂的临床应用.ppt


人工冬眠合剂的临床应用
Xxx
Ⅰ号方:氯丙嗪(冬眠灵)50mg,哌替啶(度冷丁)10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 Ⅱ号方:哌替啶(杜冷丁)10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氢化麦角碱(海德嗪)0.3~0.9mg 。 Ⅲ号方:哌替啶(杜冷丁)10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乙酰丙嗪2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Ⅳ号方:异丙嗪(非那根)50mg,氢化麦角碱(海德嗪)0.3~0.9mg。 Ⅴ号方:氯丙嗪(冬眠灵)5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普鲁卡因500mg。 通用方:氯丙嗪(冬眠灵)5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
氯丙嗪
又名冬眠灵,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 作用及机制: 1.中枢神经系统 (1)抗精神病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也称神经安定作用。 (2)镇吐作用: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但不能对抗前庭刺激引起的呕吐 。治疗顽固性呃逆:抑制位于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旁的呃逆调节中枢。 3)对体温调节的作用: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
不良反应:体位性低血压, 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 锥体外系症状,震颤,运动障碍。 肝损害 白细胞减少
异丙嗪
是吩噻嗪类抗组胺药,也可用于镇吐、抗晕动以及镇静催眠。 作用及机制 (1)抗组胺作用:与组织释放的组胺竞争H1受体,能拮抗组胺对胃肠道、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或挛缩,解除组胺对支气管平滑肌的致痉和充血作用。 (2)止吐作用:可能与抑制了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区有关。 (3) 抗晕动症:可能通过中枢性抗胆碱性能,作用于前庭和呕吐中枢及中脑髓质感受器,主要是阻断前庭核区胆碱能突触迷路冲动的兴奋。 (4)镇静催眠作用:可能由于间接降低了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应激性。
药动力学: 注射给药后吸收快而完全,血浆蛋白质结合率 高肌注给药后起效时间为20分钟,静注后为3~5 分钟,抗组胺作用一般持续时间为6 ~12小时, 镇静作用可持续2 ~ 8小时。 主要在肝内代谢,无活性代谢产物经尿排出, 经粪便排出量少。 不良反应: 嗜睡 抑制咳嗽反射
因此,冬眠合剂起效慢,作用时间长,有蓄积作用,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排泄缓慢,代谢产物仍有活性,停药6个月后仍能从尿中检出代谢物。故不适宜用于ICU镇静。
人工冬眠的方法是将氯丙嗪和异丙嗪两种药物等量混合,按每公斤体重1毫克的剂量加入输液小壶中静脉滴入,半小时后如呼吸和脉搏都平稳,可用同等剂量肌肉注射一次,这时患者即可进入沉睡状态。入睡后在腹股沟、腋下放上冰袋,躯干部可用低于体温2℃~3℃的水做温湿敷。如果患者出现寒战、紫绀和烦躁等寒冷反应,说明冬眠药作用不够,应该撤去冰袋和温湿敷,增加冬眠药物,然后再用冰袋等物理降温。 应用冬眠疗法后,患者无寒冷反应,耐受良好,体温逐渐下降,说明诱导成功,然后开始进入维持阶段。维持阶段每2~4小时注射一次冬眠混合剂,最好将药物加入输液小壶中滴入,避免肌肉注射时疼痛惊醒患儿。使患者维持在冬眠状态,体温维持在32℃~35℃之间。
使用时间3-5天,不超过7天,以免副作用过多。患者状况改善后,主张控制复温速度,每4h升高1℃,12~16h 以后将体温逐渐升到36.5~37.5℃。冬眠期间一定要有专人看护,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注意电解质、血小板情况。
使用剂量: 0.9%NaCl50ml+氯丙嗪100mg+异 丙嗪100mg+万可松40mg,静脉泵微量维持24h,根据患者意识、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调节滴速,一般以1~2ml/h维持。

- 标签:冬眠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