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ppt


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Gp:) 心理过程
(Gp:) 个性心理
(Gp:) 认识过程
(Gp:) (感觉
(Gp:) 知觉
(Gp:) 记忆
(Gp:) 思维
(Gp:) 想象
(Gp:) 情感过程
(Gp:) (情绪
(Gp:) 情感)
(Gp:) 意志过程
(Gp:) 个性倾向性
(Gp:) (需要
(Gp:) 个性心理特征
(Gp:) (能力
(Gp:) 动机
(Gp:) 兴趣
(Gp:) 信念
(Gp:) 世界观)
(Gp:) 气质
(Gp:) 性格)
(Gp:) 注意)
(Gp:) 心理现象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1. 动物的心理发展以脑的进化为物质基础 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的心理。(蜜蜂 ) 知觉阶段:脊椎动物的心理阶段。爬行类、鸟类等。 思维萌芽阶段:高级哺乳动物的心理阶段。 人的意识:大脑新皮层,言语器官,在心理功能上产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人的意识
表1 常见的几个物种脑指数 物种 脑容积(毫升) 脑指数 鼠 2.3 0.40 猫 25. 3 1.01 猴 106.4 2.09 猩猩 440.0 2.48 人 1350.0 6.3 (资料来源:Blinkov & Glesner,1968)
2. 个体的心理发展以脑的发育为物质基础:人出生后,脑重量的变化。 “无脑畸形儿”不能产生思维最多只有一些低级的感觉 3. 脑的生理研究证明: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用微电极电流刺激病人有关脑区,病人报告受刺激的体验证明皮层感觉区的存在。
4. 临床观察发现: 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发现病人任何脑部位损伤,产生生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心理变化(脑震荡后的顺行性遗忘)。“运动性失语”即为布罗卡连续30年观察一个能发音而不能说话的病人发现。
与人类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脑结构
一、与人类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大脑结构 1、大脑皮层: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2、边缘系统 3、基底神经节
人脑透视图
二、大脑皮层的功能 第一级皮质区,又称初级投射区。 其主要结构是皮质第Ⅳ、V层神经元。 机能具有高度的模式特异性,它只对刺激的某些特征起反应。专门接受外周各种感受器传入的信息和专门发送运动的指令。
第二级皮质区,又称投射—联络区。 其结构主要是皮质Ⅱ、Ⅲ层神经元。 对接受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对感觉经验进行加工和贮存。二级区仍保持通道特异性,即当脑某部分二级区受损,只会引起某种感觉的认识和知觉障碍。
第三级区也叫重叠区或多通道联合区(multi-modal association area)。 后部位于顶、枕、颞二级区的交界处,主要功能是整合各种感觉信息进行,与注意有关。 前部位于前额叶, 主要与有目的性、指向性活动有关,负责对行为进行组织、计划,实现有意识的活动。 三级区在人类得到高度发展,可能是人类心理活动有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大脑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 结构对称,功能各异。 左半球:言语、 数理技巧书写、推理、 抽象思维 右半球:音乐、 三维空间艺术、 顿悟、 想象
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示意图
心理的实质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2、人的心理是主观能动的反映 3、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例如:印度狼孩的故事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定时间内,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 情绪情感过程(emotion and feeling) 意志过程(will)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 是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
一、感觉(sensation)
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种类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外部感觉:视觉(visual)、听觉(auditory)、嗅觉(olfactory)、味觉(gustotory)、皮肤觉(skinny) 、痛觉(hurt)
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 感觉是人们进行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感觉受限或部分感觉被剥夺,个体会有心理活动的异常表现。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心理学家贝克斯顿(Bexton)和赫布(Hebb)、斯科特(Scott)首次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室要求:室内黑暗、安静。 实验过程:被试一天24小时安静地躺在床上,严格控制他们的感觉输入:眼睛戴半透明的塑料眼罩,限制视觉;两手戴纸板做的套袖,限制触觉;头枕在U形泡沫橡胶枕头上,限制平衡觉;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听觉。被试每天得20美元报酬,可以吃饭、上厕所,但尽可能减少活动,饮食由实验人员帮助。
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结果: 实验开始时,被试能安静地入睡,随后开始失眠、烦躁,并通过自言自语、唱歌、吹口哨、用手套互相敲打等行为寻求刺激。虽有20美元/天的报酬,但无法按实验要求坚持2-3天或以上。 被试离开实验室时的测试结果显示,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功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感觉剥夺时,个体主诉有难以忍受的痛苦,出现思维混乱、幻觉、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
感觉剥夺试验的结果
对人有益的感觉剥夺
1982年贝斯特和聚德费尔德(Allan Best & Peter Suedfeld)的实验:吸烟者24小时躺在安静的黑屋子床上(除外吃喝、上厕所),持续听有关吸烟不利的话。结果:实验后一周内没有人再吸烟;实验一年后,实验组2/3的人仍不抽烟,其数量两倍于对照组(只听吸烟不利的话而没有被限制感觉输入的吸烟者)。 实验表明:对个体的感觉输入进行限制有助于修正他们的行为。
感觉的特性 感觉传导过程 感觉的种类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传导过程: 外界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个体对于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是用感觉阈限来衡量的。 感觉阈限是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成反比。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感觉补偿 感觉后象 联觉
感觉的适应
指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但其表现和速度是有区别的。 视觉:明适应和暗适应。 味觉:厨师做菜。 嗅觉:“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肤觉:触觉(穿衣) 温度觉(洗澡、冬泳) 痛觉:适应现象最为少见,即使有,也极其微弱,可起到保护作用(眼睛疼痛可休息)
感觉的对比
指一种分析器在其他分析器的影响下感受性的变化。 发生于同一感觉之间: 同时对比 “月明星稀” 先后对比 吃糖后再吃苹果 不同感觉之间 不同感觉相互影响 “望梅止渴”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
感觉补偿
指某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它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 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感受性发展的根本条件。例如印染工人能分辨出40多种黑色,而普通人只能分辨出3至4种黑色,说明人的感受性有很大的潜力。
感觉后象
感觉后象: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的现象。 例如:电影、电视片利用视觉后象的特性,使一个个间断的画面成为自然、连续的动态景象。
视觉后像
请注视这张图20秒,然后换到一张白纸上,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联觉
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感官的感觉和表象。 例如:淡蓝色能引起凉爽的感觉,对高热患者有益;黄色可以刺激食欲;绿色对心理活动有缓和作用;玫瑰色能使消沉的情绪振奋起来。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也属此类现象。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感觉和知觉的差别
感觉和知觉的差别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整体性
在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知觉的整体性
另一方面,我们对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知觉整体性的作用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体的知觉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这就是由于整体知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知觉。
知觉的选择性
在知觉时,人们总是从可知觉的客观世界中选择少数事物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这被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被知觉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事物被称为“背景” 背景和对象可以相互转化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即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与记忆、思维等高级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隐匿图形
隐匿图形
理解性的意义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例如,两歧图形的解释。 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相反,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性常受到破坏。在观看某些不完整的图形时正是理解帮助人们把缺少的部分补充起来。 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例如,熟悉英语词汇知识的人,在读到字母"WOR…"后,会预期出现D、K、M、N等字母。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恒常性的种类
1.形状恒常性; 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2. 大小恒常性 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距离大,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小;距离小,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的对象大小的变化,并不和网膜映象大小的变化相吻合。而是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例如,月色下粉笔,阳光下的煤块。 4.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例如,室内的家俱在不同灯光照明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
恒常性的意义
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果人们的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时刻变化,那么要想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都是不可能的。 研究恒常性不仅有助于建筑、艺术等实践部门的工作,而且有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错误的知觉——错觉
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并不总是正确的,因为各种原因引起人们出现错误的知觉就形成了错觉。 错觉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我们平时常说的“眼见为实”并不可靠。不信?那就看看下面这些图形,你很快就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_^
大象到底几条腿
弗雷泽螺旋错觉
埃斯切尔的不可能的盒子
米勒·莱尔错觉
长方形哪个高
扭曲的圆
艾沃德·黑林错觉
奥毕森错觉
埃冰斯错觉
哪个人比较高
曲线错觉
不可能的棋盘
直线会相交吗
数数这里有多少个小黑点
盯着中间的十字
记 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它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信息的输入编码是识记过程;信息的储存是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是再认或回忆的过程。
1、识记过程
识记过程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相当于信息的输入编码。 识记根据有无目的可以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是没有明确识记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记住了某些事物。优点是:不费时、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缺点是:记忆具有偶然性和片断性,不系统。
(2)有意识记:有明确记忆目的,并且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它要求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在学习、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识记对象的内部或外部联系,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机械识记:是依据识记对象的外部联系,通过重复进行的识记。 (2)意义识记又叫理解识记,是根据识记对象的内部联系,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识记。 一般而言,意义识记的效果比机械识记的效果高许多。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记忆实验研究中发现: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约需复习16次;识记36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复习55次;而识记含有480个音节的六节诗,平均只需复习8次就能背诵。其原因,在于后者可以通过意义识记,而前者只能通过机械识记。
小 游 戏
149162536496481100……..
2、保持过程
保持是识记内容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相当于信息的贮存过程。 与保持相对立的就是遗忘。遗忘是指识记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心理学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 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遗忘一般分为两种: 永久性遗忘是不经过重新学习,永远不能再认或回忆; 暂时性遗忘是指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一时不能提取,但有了适当的条件,还可以恢复的记忆。如提笔忘字。
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心理学界说法不一: 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没有得到强化,逐渐减弱、衰退致消失的结果。如,日久淡忘。 干扰说:遗忘主要是由于先后学习的内容相互干扰而产生的。干扰一旦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适用于解释暂时性遗忘。这个学说的最有利证据是两种性质的干扰。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小,干扰就越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时,干扰最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高相似或不相似,干扰则最小。
遗忘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从记忆材料性质上说,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更容易遗忘。 从记忆材料的长度来说,记忆材料长度越大,就越容易遗忘。 遗忘与个体心理状态的关系 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3、再认和回忆过程
再认就是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将它们认出来。回忆是经历的事物在脑中重现出来的过程。相当于信息提取过程,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回忆的难度大于再认的难度。 信息的提取成功的条件:一是信息的保持是否巩固;二是提取信息的线索是否适当。
再认和回忆
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记忆。 逻辑记忆:以语义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记忆的种类
根据信息存留的时间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三种: 感觉记忆:是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存一瞬间的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特点:保持时间短,约0.25-1秒;具有形象性、容量大。 短时记忆: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存1分钟左右的记忆,又称工作记忆。特点:信息保持时间约为5秒-1分钟;信息的编码方式以言语的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容量有限,一般约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是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一分钟以上的记忆,甚至终生不忘。特点:保持的时间长,容量大。
思 维
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语言、表象、知识经验实现的,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化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例如: 通过感知,我们看到这样一列数字 3、6、8、16……, 通过概括性思维,我们能够认识这些数字中的规律性联系,从而在这列数字的后面续上 18、36、38、76……
2、思维的间接性 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媒介和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 例如,懂气象的人,看了卫星云图,就能预知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 3、思维的问题性 任何思维都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引发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就是矛盾,有矛盾,有解决矛盾的必要,就必然引发人们的思维活动。
思维的分类
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创造性程度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所面临的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依赖于实际动作。动作不论是在人类进化还是个体发展中,都是最早出现的思维,属于低水平。3岁前的幼儿基本属于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进行艺术创作和科学发明的必备条件。学生更是依靠形象思维来理解科学文化知识,并成为发展抽象思维的基础。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概念为支柱来进行的思维。这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思维的高级水平,也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这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有范围的思维方式。是传统教学所着重培养的一种思维。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分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传统教学所忽视的一种思维。
再造思维和创造思维
再造思维又称习惯思维、常规思维,是指运用已有知识,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
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认知加工方式来实现的。包括: 分析与综合 比较和分类 抽象和概括
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其它的思维加工方式都是由分析与综合派生出来的。分析就是将事物的整体进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要素、属性和特征。综合是将事物的结构要素或个别的属性、特征联合成一个整体。
比较和分类
比较是将各种事物的结构要素特征要素进行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或相同的关系。 比较是以分析为基础的,只有将各种事物的结构要素分解成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才能对这些部分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的异同关系,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
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是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活动。 抽象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概括是将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一般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组成。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动机水平 问题情境的特点 定势
原型启发 功能固着 多余刺激的干扰
解决问题的效率
动机强度
0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5、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表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想象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想象的特征
形象性,想象是对已有形象的加工。 新颖性,所产生的形象不同于原有形象 。
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它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例如,看到蓝天飘浮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想到草原上奔跑的羊群主。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无意识的表现。
有意想象是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例如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它以再造想象为基础又高于再造想象,比再造想象困难复杂得多。例如作家创造文学人物。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6、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属性。
注意的分类
不随意注意:即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即有意注意,又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意志支配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向一个对象后期所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一定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如:在1/10秒内,成年人能同时把握4~6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对象,小学生能同时把握3~4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对象。 注意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上的特征。 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如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注意的转移: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注意的起伏图
注意的起伏现象。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不变,而经常是间歇的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叫注意的起伏现象。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有利于减轻疲劳。
思 考
情商高的标准有哪些? 情绪低落、心境不好,怎么办?
情绪和情感
人都有喜怒哀乐等情绪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emotion)是指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人与动物共有。 情感(feeling)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 为人类特有。
情绪的成分
情绪包含三种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和外显表情。 主观体验:情绪状态下的主观体验。 生理反应:当处于情绪状态时,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的内脏器官和内分泌活动会发生变化。如测谎仪:测心率、血压、呼吸、皮电反应等。 外显表情:是指情绪状态下可观察到的外在表情与行为。有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言语表情 (body express)和肢体语言 (intonation express)。
面部表情
各种身体姿势及意义
情绪的分类
传统分类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常见分类 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是先天的,如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等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乐观、爱、懊悔、畏惧等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高级情感体验 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特点:没有明确的指向性。 激情:一种时间短暂但爆发力强的情绪状态。特点:激情发作时,往往意识范围缩小、理智性降低、说过头话、做过头事。 应激:个体觉察到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构成威胁和挑战时所产生的适应或应对的过程。
情感的分类
理智感:主要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感: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人和事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某种事物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理论
情绪的外周学说——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情绪是对特殊刺激产生的机体变化(即骨骼肌运动)的知觉。 情绪的丘脑学说——坎农-巴德情绪理论:被唤醒的丘脑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 情绪的认知学说——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的反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情绪的功能
1、应对功能
2、社会功能
引导信息交流 调节人际交往 促进社会交往 建立、维持和解散社会关系
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策略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 情绪智力(emotion intelligence):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准确地识别、评价和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适应性地利用情绪信息,以便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励行为。
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 自我宣泄、哭泣 倾诉 运动 听音乐 饮食 阳光
情绪与健康
情绪的生理反应直接关系到心身健康。如中医学说中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积极情绪如平静、得意增进身体健康,消极情绪如恐惧、愤怒、惊恐等诱发心身疾病。
(三)意志过程
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三个基本特征 a目的性,是前提和方向。人与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活动有目的性。 b克服困难,是核心。人的意志活动都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c随意运动,即人的有意识活动,是基础。本能行为是由不随意动作组成的。
意志的品质
意志过程分两个阶段: ---决策阶段 ---行动阶段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 ---坚韧性 ---果断性 ---自制力
思 考
个性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 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自己的个性?
人格
人格也叫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它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一般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个体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稳定的成分,但又不是不可变的。
个性的特点
稳定性 整体性 独特性 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类对维持其个体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条件以及相应社会生活的反应,也是有机体对内部及周围环境不平衡状态的反应。 需要的分类 生物性需要:空气、阳光、水、食物、运动、休息、配偶等。 社会性需要:交往、求知、爱与被爱、实现理想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不同需要的特点
生物性需要的特点: ①由人的生理机制产生和决定 ②必须从外部获得一定物质才能满足 ③外显易见 ④有一定限度 社会性需要的特点: ①由社会发展条件所决定 ②多数由内在精神得到满足 ③比较内含、不易外露 ④伸缩性较大
动机的产生
动机是能引发并维持个体目标活动、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受多种因素制约。 人类的行为都是动机性行为,是内外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行为首先由优势动机决定。
动机的种类 ---原始性动机:指那些具有先天本能的动机。如饮食、母性、性动机等。 ---社会性动机:起源于心理与社会因素,由经过学习而获得的需要所产生,又称心理动机。如尊重、相属、成就等。 动机冲突的基本类型: ---双驱冲突:即接近-接近型冲突。 ---双避冲突:即回避-回避型冲突。 ---驱避冲突:即接近-回避型冲突。
挫 折
—人类的行为由动机驱使,而动机又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现实中,动机与需要常常不能顺利地实现,于是产生挫折。 —挫折就是有机体在动机的推动下,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使个体活动受阻的对象、情境等,称为挫折原、挫折情境; 二是个体活动受阻时,个体的情绪状态,称为挫折感。 挫折产生的基础是动机,而动机又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挫折产生的原因? 1.外部因素挫折: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 2.内部因素挫折:如躯体疾病、性格缺陷。 影响挫折的因素 1.抱负水平? 2.个人容忍力
挫折后的反应
---应对方式:指个体对困难情境做出的反应。应对是多维度的,涉及个体的心理活动、行为操作、躯体变化等。也称为应对策略。 ---常用的应对策略 1.改变心理焦点 2.更换思维方式 3.转换角色 4.寻求新的信息
常见的应对方式 1.消极的反应焦虑 攻击 退化 冷漠 固执 自杀2.理智性反应盘算问题解决 寻求支持与疏泄
挫折后的反应
---心理防御机制:来自于精神分析理论,指个体面临困难情境,为了减少心理上的痛苦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方式。 ---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类型:? (一)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仿同 升华 补偿 幽默 (二)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曲解 潜抑 退行 投射 否认 转移
大学生常见的挫折心理??? 1.与人际交往有关??? 2.与学习有关??? 3.与恋爱心理有关??? 4.与生活贫困有关??? 5.与求职就业有关
增强大学生挫折适应力的途径(一)主动接受锻炼,培养应对问题的技能(二)学会心理挫折的自我调适方法??1.自我暗示法??2.放松调节法??3.想像脱敏法? 4.呼吸调节法(三)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格
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又称认知能力或智力,是指符合多种基本活动要求,从事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特殊能力是符合某种特殊专业活动要求,从事某种专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如,运算能力,绘画能力,写作能力,都是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共同存在于每一项活动中。 各种能力有机结合,并能创造性地完成某一领域的多种活动任务,通常称之为天才。
气质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反映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1.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 2.气质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 3.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4.气质具有天赋性
四种气质类型
多血质 胆汁质 粘液质 抑郁质
多血质
多血质 ――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不甘寂寞,善于交际;智慧敏捷,注意易于转移;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印象不很深刻;情绪和情感易于产生也易于改变,体验不强,但明显地表露于外。其显著特点是,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条件。
胆汁质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易于冲动;反应迅速,智慧敏捷,但准确性差;情绪明显表露于外,但持续时间不长。其显著特点是,有很高的兴奋性,行为上表现也不均衡性。他们的工作特点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粘液质
粘液质――安静稳重,交际适度;反应缓慢,沉默寡言;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沉着坚定;不尚空谈,埋头苦干。其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
抑郁质
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多愁善感,体验深刻,但情绪不易外露;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发觉的细小事物。
3、性格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包含以下四层涵义: 性格与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关系密切 性格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有好坏之分
性格有好坏之分的原因
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 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 性格特征影响个人的潜能发挥 性格特征与心身健康密切相关
性格和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气质是主要是先天的,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较大,而性格是后天的,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性格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婴儿期(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基本信任--不信任) 童年期( 18个月到4岁)(自主性--羞怯感) 学前期(4~6岁)(主动性--内疚感) 学龄期( 6~11岁)(勤奋上进--失败自卑) 青春期( 12~18岁)(同一性--同一感混乱) 青状年期( 18~30岁)(亲密感—孤独感) 壮年期或中年期( 30~65岁) (成就感—失败感) 老年期( 65岁以后) (完美无憾感—悲观绝望感)
个性差异的趣味比较
(1)甲乙两人在街上行走,甲最先听到有人在喊他们,乙最先看到喊他们的人。 问:甲和乙谁更像女性? (2)甲总是称赞乙的鼻子尖(嗅觉好),别人睡过乙的枕头都能闻出来。 问:甲和乙谁更像女性? (3)在辨别方向上,甲总比乙强。有人问路,甲的回答往往令人满意,乙的回答却往往使人不得要领。 问:甲和乙谁更像女性?
(4)在快速、准确地读取数字方面,甲总比乙强得多。 问:甲和乙谁更像女性? (5)甲乙都是全班同学公认的高材生,但甲花在学习方面的时间总是比乙多,在涉及历史、地理等科目考试时,甲的成绩总是高于乙的成绩。 问:甲和乙谁更像女性?
(6)甲乙两人同行几十里山路,途中甲总是喊累,乙却无所谓。到达目的地,甲兴致勃勃地逛街去了,乙却坐着不想动。 问:甲和乙谁更像女性? (7)作为夫妻,甲总是讥笑乙优柔寡断。面临决策时,乙总是反复考虑,甲则直截了当地提出见解,尽管说不出什么道理,但事实证明,甲经常是对的。 问:甲和乙谁更像女性?
答案
(1)答案:甲更像女性。女性听觉较男性强,视觉却不如男性,因而女性对音调、音色的感受性也强。没有乐感的男性与女性的比率约为4.3:1. (2)答案:乙更像女性。女性嗅觉较男性强,且随着年龄增大,嗅觉丧失程度也较男性小。 (3)答案:乙更像女性。在空间知觉方面,女性不如男性,男性比女性更喜欢结构性的事物,这也是机械、建筑方面女性人才较少的重要原因。
(4)答案:甲更像女性。女性在知觉方面的速度明显快于男性。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处理相同的数字问题,女性操作的速度一般比男性快。 (5)答案:甲更像女性。记忆是学习之母,记忆方式的不同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女性倾向于机械识记,而男性倾向于意义识记。
(6)答案:甲更像女性。女性的生理耐受能力较男性强,心理耐受力也较男性更为稳固,心理的恢复能力也较强。一般而言,女性喜欢同一节奏且持久,而男性倾向于以冲锋式的节奏活动,间歇休息。 (7)答案:甲更像女性。女性的逻辑思维能力较男性差,但直觉能力却明显优于男性。由于女性思维总是从经验、印象出发,因而作出分析、判断的速度较快,在涉及对人物的分析判断方面准确度也高。许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女性直觉能力优于男性。

- 标签: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