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口腔固定修复工艺实用基础理论(二).ppt


第二章 固定修复工艺实用基础理论(二)
口腔技术学院 xxx 口腔修复学教研室
本次授课主要内容
固定桥的固位和稳定 固定修复标准预备体形态 牙体形态堆塑技术
学习目标
掌握:影响固定桥固位和稳定的因素;牙体形态堆塑技术训练的步骤。 熟悉:铸造金属全冠、烤瓷熔附金属全冠、桩冠及桩核冠标准预备体形态。 了解:嵌体及高嵌体、瓷全冠及瓷贴面的标准预备体形态。
第四节 固定桥的固位与稳定
一、固定桥的固位 固位原理:其固位力主要依靠摩擦力、粘结力和约束力。固定桥的固位力依靠摩擦力、粘结力和约束力的协同作用。
(一)基牙受力的运动方式
(1)颊舌向运动 (2)近远中运动 (3)垂直向运动
(二)牙列排列关系
上颌牙列承受着较大的唇、颊向的非轴向力,有可能使上颌牙,特别是单根的上前牙向唇侧移位而失去牙间紧密的邻面接触关系,这对固定桥的固位是不利的。 制作上颌固定桥时应注意控制覆牙合、覆盖以及舌、牙合面引导结构,以尽量减小非轴向力的不良影响。
(二)牙列排列关系
下颌牙列位于上颌牙列的舌侧,咀嚼时,下颌牙主要承受舌向力,该力促使牙弓内收,使下牙间的近远中邻面接触更紧密,有利于承受牙合力并阻止下颌牙舌向移位。 下颌牙的长轴较为直立,能够承受较大的轴向力,故其排列关系对固定桥固位较为有利。
二、固定桥的稳定
(一)双端固定桥 双端固定桥的两端基牙中点连线即为支点线。后牙双端固定桥稳定性好,而前牙双端固定桥则因桥体力点距支点线较远而产生较大的杠杆作用,而使稳定性受到影响,应在支点线的远中侧增加基牙,将直线型支点线改为平面型支点线,以增强固定桥的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固位力。
(一)双端固定桥
(二)单端固定桥
由于桥体的一端游离无支持,当承受牙合力时最容易产生杠杆作用而破坏固定桥的稳定性,甚至导致基牙的损伤。
(二)单端固定桥
(三)复合固定桥
对于单端和双端组合而成的两基牙复合固定桥,当悬臂桥体承受牙合力时,由于两基牙的牙根之间由一定的间距,增加了抗力臂的长度,可以较好地对抗动力矩,因此稳定性好于单端固定桥。
(四)多基牙固定桥
对于前牙或后牙的多基牙固定桥,各基牙的支点线构成了三角形或四边形的支持面,任何一处桥体受力时,都将会受到分散基牙的制约,不易产生杠杆作用,固定桥的稳定性较好。
第五节 固定修复标准预备体状态
一、嵌体及高嵌体 (一)邻牙合嵌体 1、鸠尾固位形脱位道应与颊舌尖连成的平面垂直。 2、邻面洞形颊舌侧扩展至自洁区,龈壁底平,近远中宽度要有1mm,轴壁与就位道一致,龈壁及轴壁相互垂直,各壁无倒凹,线角圆钝 3、轴壁适当向外扩展20~50 4、金属嵌体洞缘斜面450,斜面宽度约0.5~0.7mm
(二)高嵌体
1、高嵌体的牙合面与邻面的箱状洞形与嵌体相同。 2、牙合面要求同铸造金属全冠,功能尖处向龈方有1mm宽肩台,并与邻面的箱状洞形圆环相连。 3、所有边缘具备连续、光滑的斜面。如果牙尖边缘需要增加强度,可制备凹形边缘。
二、铸造金属全冠
功能尖需要1.5mm的间隙,非功能尖需要1mm的间隙 轴面锥度不能过大,不可产生倒凹 颈缘凹面宽度为0.5mm,应光滑连续,不能留有无基釉,一般置于龈上 邻面边缘线与邻面的距离至少为0.6mm
三、烤瓷熔附金属全冠
(一)前牙烤瓷熔附金属全冠 切缘应有2mm间隙,切端形成向舌侧倾斜450的切斜面。 唇面至少需要备出1.2mm~1.5mm间隙,唇面切2/3与颈1/3在两个面内:颈部面平行于牙体长轴,切端与正常牙面外形一致。 唇面肩台为直角或者1350,约1mm宽,应尽量把合适的颈缘位置保持在游离龈内。 在舌侧及邻面颈缘具备明显、光滑、连续的0.5mm宽的凹形,舌侧在牙尖交错、前伸位时均需有1mm的空间。
(二)后牙烤瓷熔附金属全冠
牙合面的瓷覆盖区及功能尖斜面,降低的厚度为2.0mm 颊侧面分两个方向的预备:牙合方部分与龈方部分。龈方部分与就位道一致。如果基底冠用普通金属,颊侧至少需要1.2mm的空间;如果基底用贵金属,则需要1.4mm的空间
(三)桩核冠
冠的边缘在垂直方向要包绕牙体组织1~2mm 根尖要保留3~5mm的充填材料,冠的长度约为根长的2/3~3/4 冠桩的长度与临床牙冠长度一致或长于临床牙冠
(四)瓷全冠
1.唇舌侧面需磨切1.2~1.5mm空间,在唇侧分切2/3和颈1/3两段预备 2.切缘需1.5~2.0mm间隙 3.肩台宽度1.0mm,制备成1mm宽的凹面形 4.牙体表面应光滑圆钝,不允许轴壁上有任何尖锐棱角,以防止瓷冠收应力而折裂
(四)瓷全冠
(五)瓷贴面
1.前牙唇面最少要有0.5mm间隙,与唇面形态一致 2.颈缘处备出长的凹面 3.邻面边缘尽可能置于接触点唇面 4.尽可能不磨除切缘,这样切缘不易崩瓷,如果要延长切缘,则要把切端预备至舌侧 5.各面要圆钝,以免应力集中
(五)瓷贴面
第七节 牙体形态堆塑技术
模型测绘
模型处理
牙尖定位
上颌牙尖形态初步堆塑
下颌牙尖形态初步堆塑
初步堆制出的主动和被动中位结构所形成的咬合关系
堆塑牙尖三角嵴
堆塑牙尖三角嵴
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完成
最终完成的上下后牙牙合面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