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药采收 、加工、贮藏.ppt


一、采收与品质的关系 中药品质的好坏取决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与产地、采收的季节、时间、方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陶弘景谓:“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也。至秋枝叶干枯,律润归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 李杲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
第五章 采收 、加工、贮藏
如天麻茎未出土时采者为“冬麻”,有鹦哥嘴(红色芽包),质坚体重,质量为优;茎已出土时采者为“春麻”,无鹦哥嘴,质轻泡,中空,质较次。
科学的采收应包括:药用植物的药用部分中有效成分积累动态和生长发育阶段这两个指标,既要考虑有效成分含量,又要注意产量。如薄荷的采收,一年两次,第一次在小暑后大暑前(七月中下旬),主要供提取薄荷脑用;第二次在霜降之前(十月中下旬),主要作药材用。 实验证明:薄荷在花蕾期叶片中含油量为最高,原油的含脑量则以盛花期为最高。而叶的产量又在花后期为最高。 槐米是植物槐树的花蕾,主含芦丁可达28%,如已开花,结果,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 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甜素的含量为6.5%,开花前期为10.0%,开花盛期为4.5%,生长末期为3.5%,故甘草在开花前期采收为宜。
适宜采收期的寻找 有效成分含量=A, 药用部分的产量=B, 1、若 A=max, 而B基本不变,则Amax时即为适宜采收期。 2、若A与B的变化不一致时,则A×B=max时,即为适宜采收期。 例:强心药灰色糖芥Erysimum canescens(地上部分)适宜采收期 灰色糖芥强心甙含量与产量的关系
(Gp:) 发育阶段
(Gp:) 单产量(kg/亩)
(Gp:) 有效成分含量(%)
(Gp:) 总含量(kg/亩)
(Gp:) 莲座丛期
(Gp:) 10.7
(Gp:) 1.17
(Gp:) 0.125
(Gp:) 孕蕾期
(Gp:) 56.66
(Gp:) 1.82
(Gp:) 1.030
(Gp:) 花开初期
(Gp:) 65.60
(Gp:) 2.15
(Gp:) 1.410
(Gp:) 花开盛期
(Gp:) 72.00
(Gp:) 2.31
(Gp:) 1.660
(Gp:) 花谢种子形成期★
(Gp:) 97.50
(Gp:) 1.99
(Gp:) 1.940 ★
(Gp:) 种子近成熟期
(Gp:) 76.80
(Gp:) 1.39
(Gp:) 1.070
3、若有多因素影响生药质量时,则应综合考虑。 4、若生药含有毒成分时,则应尽量避免有毒成分的含量高峰期。 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叶中有效成分总黄酮成分在6,7,8三个月叶生长最旺盛,产量最高时含量最低,而侵木毒素(grayanotoxin )含量最高。故此时采收不合理,5,9,10三个月份叶的产量虽稍低,但总黄酮含量较高,侵木毒素含量较低,故在此时采收较为适宜。
生药采收的一般原则
1.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怀牛膝、党参、黄连、大黄、防风等。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 2.茎木类 —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大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等。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3.皮类 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黄柏、厚朴、秦皮等。采皮时可用半环状剥取、条状剥取或砍树剥皮等方法。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雨季采取,如川楝皮、肉桂等,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根皮通常在挖根后剥取,或趋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五加皮等。 4.叶类 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如艾叶、臭梧桐叶等。少数药材秋冬时采取,如桑叶等。
5.花类 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开放过久几近衰败的花朵,不仅影响药材的颜色、气味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显著减少。花类中药, 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 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红花、洋金花等; 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番红花等。 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有些药材如蒲黄、松花粉等不宜迟收,过期则花粉自然脱落,影响产量。
6.果实种子类 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栀子、山楂等;有的在成熟经霜后,采摘为佳,如山茱萸经霜变红,川楝子经霜变黄;有的采收未成熟的幼果,如枳实、青皮等。如果实成熟期不一致,要随熟随采,过早肉薄产量低,过迟肉松泡,影响质量,如木瓜等。种子类药材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白芥子等。 7.全草类 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全草类中药采收时大多割取地上部分,少数连根挖取,全株药用,如细辛、蒲公英等。
动物药因中药的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动物及虫类药大多在春、夏、秋三季,在其活动期中捕捉,如蕲蛇、蟾酥、全蝎、蚯蚓、斑蝥等。有的必须掌握采期,如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前采制,过时就已孵化;鹿茸须在五月中旬至七月下旬锯取,过时则骨化为角。至于牛黄、马宝结石类药材,应在屠宰牲畜时,注意收集。 矿物药大多结合开矿采掘,如石膏、滑石、雄黄、自然铜等;有的在开山掘地或水利工程中获得动物化石类中药,如龙骨、龙齿等。有些矿物药系经人工冶炼或升华方法制得,如密陀僧、轻粉、红粉等。
二、生药加工
加工的目的和要求 药材采收后,除少数要求鲜用外,绝大多数均需进行产地加工。 目的和意义: 1、促使干燥;2、降低毒性;3、符合商品规格;4、利于包装储运;5、保证药材质量。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冀方》中说:“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要求:一般说来都应达到体形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破坏少的要求,才能确保用药质量。
加工方法
1、拣、挑:将采收的新鲜药材中的杂物及非药用部分拣去,或是将药材挑出来。如草类药材中的一些杂草。 2、洗:药材在采集后,表面多少附有泥砂,要洗净后才能供药用。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如薄荷、细辛、木香、防风等。 3、修剪 :如牛膝去芦头、须根;牡丹皮去木心。
4、切片: 较大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如大黄、土茯苓、鸡血藤、大血藤、木瓜、山楂等。近来产地趁鲜切片干燥的药材品种日益增多,这不仅使医疗单位用药时减去加工切片操作过程,而且能缩小药材体积,便于运输和贮存。 但是对于某些具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容易氧化的药材,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或长期贮存,否则会降低药材质量,如当归、川芎、常山、槟榔等。
5、去外皮、壳:符合药材商品规格和药用要求。 如白芍、山药刮去外皮等 。 种子类药材,一般果实采收后,晒干去壳,取出种子,如车前子、兔丝子等 ;或先去壳取出种子而后晒干,如白果、苦杏仁、桃仁;但也有不去壳的,如豆蔻、草果等,,以保持有效成分不致散失。
6、切片: 较大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如大黄、土茯苓、鸡血藤、大血藤、木瓜、山楂等。 近来产地趁鲜切片干燥的药材品种日益增多,这不仅使医疗单位用药时减去加工切片操作过程,而且能缩小药材体积,便于运输和贮存。 但是对于某些具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容易氧化的药材,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或长期贮存,否则会降低药材质量,如当归、川芎、常山、槟榔等。
7、蒸、煮、烫: 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则易干燥。 蒸:天麻、红参蒸透; 煮:如白芍、明党参、延胡索煮至透心; 烫:红大戟、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等。 目的:①容易干燥; ②有的便于刮皮抽心; ③有的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保持药效,如桑螵蛸、五倍子等; ④有的熟制后能起滋润作用,如黄精、玉竹等。
8、、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积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等。
9、干燥:除少数药材,如石斛、紫花地丁等,有时要求鲜用外,大多数药材经加工后均应及时干燥。 干燥的目的: ①药材中大量水分; ②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③利于贮藏;④保证药材质量。 干燥的方法: ①晒干、②烘干、③阴干、④远红外加热干燥、⑤ 微波干燥。
(1)晒干:阳光干燥,经济、简便。用于多数药材。下列药材不宜用此法: ①含挥发油的药材,如薄荷、金银花;②色泽或有效成分受日光照射后易变色变质的药材,如白芍、大黄、黄连、红花及有色花类药材; ③烈日下晒后易爆烈,如郁金、厚朴等;注意点:药材晒干后,要凉透,才可以包装。
(2)烘干:一般药材温度:50 ℃ ~60℃; 对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药材: 70 ℃ ~90℃,以利迅速干燥; 不宜此法:含挥发油或须保留酶活性的药材:如苦杏仁、芥子、薄荷等。 注意点:富含淀粉的药材如欲保持粉性,烘干温度须缓缓升高。 (3)阴干: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花类、叶类及草类药材,如薄荷、荆芥、紫苏叶等。
(4)远红外加热干燥:5.6~1000nm区域. 特点:干燥速度快,脱水率高,节约能源,对细菌、虫卵有杀灭作用。 (5)微波干燥:频率为300~300000MHz、波长为1m~1mm。 特点:干燥速度快,加热均匀,产品质量高,能杀灭微生物、霉菌、具有消毒作用。
根据不同要求,根及根茎类药材有的要进行撞击加工,以除去须根、粗皮和泥沙,如黄连、泽泻、姜黄等;有的在干燥过程中要进行揉搓或打光,如党参、光山药等。种子类药材要筛去果壳。
三、贮藏
中药(含中成药)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性质的相互作用下,会逐渐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出现发霉 虫蛀、变色、变味、泛油等现象,直接影响中药的质量和疗效,这种现象称为中药品质变异现象。 中药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异现象是很复杂的,变异不仅取决于各种中药本身的性质,而且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探讨变异现象的种类,了解发生变质现象的原因,积极地进行防治。

- 标签: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