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概论.ppt


1张
标题: 太阳病概论
副标题: 临 床 基 础 教 研 室
2张
标题: 一、太阳生理
正文: 1.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上头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经脉) 2. 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主管一身阳气 3. 足太阳经别上行散布于心
3张
正文: 4. 足太阳膀胱腑: ---化生阳气,通过膀胱经、三焦输布到体表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参与水液代谢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5. 太阳之气 温养肌表 管理汗孔开阖,调节气温 防御外邪 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
4张
正文: 太阳之气又言表气(部位)、卫气(功能) 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 肾-肾阳温煦(肾与膀胱相表里) 脾胃-脾胃中津气滋养 肺-肺气宣发与敷布。 太阳之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宣发于上焦
标题: 一、太阳生理
5张
标题: 二、太阳病理
正文: 病因:外感风寒(少阴寒化以寒盛伤阳为 主者) 病位: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腑、体表 病机:外邪侵袭太阳肤表,直中太阳经络,正 邪交争,营卫失调,经俞不利。 病性:阳证 病势:初起
6张
标题: 三、太阳病证型
正文: 太阳本证 太阳表证(太阳经证)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太阳温病 太阳腑证 太阳蓄水证--五苓散 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
7张
正文: 太阳病兼变类证
兼证
变证
类似证
在本证基础上兼有其它证候
本证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证
类似于本经病的其它病证
8张
标题: 四、太阳病治则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太阳病当治以“汗”法。《伤寒论》的太阳病,主要是风寒表证,故汗法主在辛温发汗。
本证: 中风表虚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伤寒表实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太 阳 温 病--辛凉解表 兼证--主治方加减 变证--随证治之 疑似证--注意鉴别
9张
标题: 五、太阳病转归
正文: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10张
标题: 一、太阳病纲要
正文: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11张
正文: 脉浮——风寒外束,卫气抗邪于外 结 论 脉浮既是表证,亦是太阳病的主脉 脉浮+恶寒是辨表里证的关键
标题: 条文分析
12张
正文: 头项强痛——风寒之邪,郁于经输,太阳经 气不利-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 结 论 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反映太阳经输受邪,亦称经输证。 脉浮、恶寒、头项强痛俱见可辨为太阳病。
标题: 条文分析
13张
标题: 条文分析
正文: 恶寒—风寒之邪伤及体表太阳阳气,卫气功能失常 恶寒特点 以自觉症状为主; 邪气不退,恶寒始终存在,寒罢邪退; 恶寒每每与发热并见,寒罢热退。 结论:恶寒既是表证,亦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故后世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诚为经验之谈。
14张
标题: 讨论
正文: “恶寒、发热”每每并见,为何提纲证不列举发热一症?
15张
正文: 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映,与脉浮机理一样。 发热虽常见,但早期每尚未发热而恶寒已见。 反证法,若列举发热,显然不能突出提纲证意义。
16张
标题: 小 结
正文: 1. “外感风寒、营卫失调”是太阳病的病机。 2. “营卫失调”的矛盾主要方面在卫而不在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故作为太阳病的提纲证。 3. “恶寒、脉浮”是表证之主证主脉,“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又是与其它五经病证相鉴别的要点。
17张
标题: 二、太阳病的分类——中风、伤寒、温病及变证
正文: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18张
标题: 分析
正文: 太阳病——指原文1的脉证 发热——正气抗邪,热争于外 发热特点: 病初即见 热势一般不高,仍属自觉症状为多 每每与恶寒并见
19张
汗出——
脉缓
结合原文1应为浮缓
缓脉因汗出而阳气外泄, 血行缓慢
恶风——
因
果
风性开泄,营阴外泄 感受风寒,卫外不固,营阴失守
卫阳不固,汗出肌腠疏松
综上诸脉证分析,中风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
20张
标题: 讨论
正文: 与内科中风证,名同实异。 为何本条是拟“恶风”,原文1冠以“恶寒”? 为了突出中风病机特征—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中风证,每每觉翕翕发热,随之汗出,因汗出腠理疏松,继之淅淅恶风,故原文12条的三证排列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恶风与恶寒的机理一样,仅是程度轻重而已,从原文2、12、13条反映仲景时用恶风时用恶寒。
21张
标题: 小结
正文: 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是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其中以汗出、脉浮缓为辩证要点 原文1首冠“太阳之为病”,而本条结尾以“名为中风”,可知太阳中风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
22张
正文: 【原文】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23张
标题: 分析
正文: 太阳病——原文1的脉证 发热——正气抗邪 或已——感邪轻,卫气闭塞不甚,阳气即外透 或未——感邪重,卫气闭塞甚,阳气不易外透 恶寒——感受风寒卫气功能失常 必——感邪重,卫阳郁闭较甚
24张
正文: 呕逆—寒邪犯胃 体 痛 感受风寒,卫气被遏,营阴郁滞 脉浮紧 综上述脉证,伤寒证的病机是:风寒束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
25张
标题: 讨论
正文: 本条原文未及汗出否,究竟有无汗出? 从病机推论—营阴郁滞 从原文35条:“无汗而喘” 反证法而言:中风有汗,伤寒应无汗 为何说太阳伤寒感邪重,卫阳郁闭甚? 从原文“必”、“紧” 或未发热 体痛 呕逆
26张
正文: 【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凤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
27张
正文: 太阳病-风寒 (病因) 发热 口渴 (症状) 不恶寒
为温病
风温病
误汗:身灼热(即白虎之壮热)汗出、身重、嗜睡、呼吸有鼾声, 说话困难,脉洪大,名为风温。 误下:小便不利,瞪眼直视,小便失禁 误火法:轻则发黄,严重如惊痫一样 误火熏法:加速阴阳离决
分 析
28张
标题: 三、外感病初起辨阴阳的要点
正文: 【原文】 (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29张
标题: 分析
正文: 发热恶寒——三阳病皆有,揭示正胜邪实之热证 实证 无热恶寒——三阴皆有,揭示正虚邪实之虚证寒证 发于“阳”——三阳病也 发于“阴”——三阴病也
30张
标题: 四、辨太阳传与不传
正文: 【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31张
标题: 分 析
正文: 脉静——浮紧、浮缓相对而言 脉数急——与脉静相对而言,反证法,非中风伤寒之脉而言数急 颇欲吐——邪传少阳 躁烦——邪传阳明 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
32张
标题: 五、辨太阳病病程的变化
正文: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
33张
标题: 分 析
正文: “表解而不了了者”一句中的“而”字为本条原文辨证要点、难点。其含义有二:一为连接词,二为“但是”之意。 结论 太阳病传经否以原文4、5条为据 太阳病自愈否以原文8、9条为据 治疗是否中肯 太阳病传经、自愈否取决于 正气强弱 邪气轻重
34张
标题: 六、太阳病欲解时
正文: 【原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

- 标签:太阳病